简单轻松学作文
——新课标下实践性作文教学的理性思考
【摘要】学生惧怕作文的原因是不想写,没话写,不会写。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存在着浮躁心理,热衷于所谓的技巧传授,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生活体验脱节。实践性作文凸现了“人”的主体地位,体现了“生活即课堂”的新理念,是张扬个性的最佳切入点。大力倡导实践性作文,在生活中获得灵感,在观察中积累素材,在实践中提高审美能力,使学生习作变得真、实、活。从而达到简简单单教作文,轻轻松松学作文的目的。
【关键词】作文 生活 实践
什么是作文?简单地说,就是放飞自由的思想,把心中所想、所爱、所感用属于自己的语言写下来。这应该是一件快乐的事。然而,不知从何时起,这一原本充满着无穷乐趣的活动,却变成了孩子们的一件苦差事。“横眉冷对空格子,俯首硬咬铅笔头”。这句话形象地勾勒出了学生面对作文愁眉苦脸、焦虑万分的情形。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学生面对作文如此无可奈何呢?细细分析一下,原因不外乎三种:一是不想写,二是没话写,三是不会写。“不想写”者视作文为畏途,缺乏写作激情,觉得作文无乐趣;“没话写”者脑中无储存,缺乏感性材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会写”者面对纷纷琐事,眼花缭乱,不知从何说起。总结起来一句话: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无情可抒。
那么,作文教学的出路究竟在哪里呢?笔者认为,最关键的原因是教师急于求成的浮躁心理,教师千方百计地依据课堂向学生灌输种种写作技巧,欲求作文速成;学生盲目地仿效名家范例,欲求写作水平飞跃。于是,“假、大、空”代替了“真、善、美”,“闭门造车”代替了“身体力行”,“无病呻吟”代替了“真情实感”。写出来的东西或千篇一律,或套话连篇,或言之无物,或呆板俗套。一句话,习作远离了“我笔写我心”的初衷。因此,呼唤作文教学的返朴归真显得十分必要。作文教学所要返归的“朴”与“真”,就是要把作文与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简简单单教作文,快快乐乐学作文,在实践中让作文呈现生命的绿色。
一、对实践性作文的理性分析
1、实践性作文凸现了“人”的主体地位
这里的实践性作文,也可以称为生活作文,因为生活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实践的过程。其实,我们跳出作文本身来看作文,可以给写作过程赋予这样一个定义:“写作主体把潜在着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即鲜活而强悍的生命力尽情释放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作文的主体在于“人”,而不在于“文”。关注学生的生命发展,张扬学生的个性,丰富学生的生命内涵,引导学生用心灵感悟人生,将自己真切的理想情感倾注于字里行间,在作文中历练文笔,升华情感,在作文中抒写人生,让作文真实地反映生活的内容和习作者的感受,这才是作文的真正的意义。作文是生活的反映,引导学生认识生活、热爱生活、在生活中实践,做生活的主人,这是贯彻小学作文教学始终的主线。生活的主体是“人”,时间性作文关注的自然也是“人”。摆正了“人”与“文”的关系,教师就会摒弃拿“文”框“人”、拿“尺”量“文”的做法,就会用一双慧眼去捕捉学生生活实践中的亮点,就会创造机会让学生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就会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之美、生活之趣、生活之乐。作文是学生成长的记录,“实践性作文”能使学生真正成为作文的主人。
2、实践性作文体现了“生活即课堂”的新理念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叶老的话形象地揭示了作文与生活实践的关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这里的贴近学生实际,就是写作教学要加强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传统作文教学最大的弊端就是教师没有成为一个肚里能“撑船”的“宰相”,舍不得给学生一个宽松的作文环境,学生的思想往往被教师心中那跟无形的绳索所束缚。面对单一死板的命题,学生必须按照教师的意图,挖空心思地去“雕”文“造”句,写出来的东西不是胡编乱造就是东拼西凑,不是矫揉造作就是无病呻吟。一句话,写作不是学生的一种真情表达,而是完成教师交给的一项任务。
语文学习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活动。作文的源泉就是生活实践。丰富多彩的生活是作文取之不竭的材料源泉。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贴近生活,扩大生活范围,丰富他们的阅历,让他们接触社会的方方面面,并引导他们对生活既观察又思考,在自己有限的生活范围内开一口深井,努力挖掘生活内涵,通过发现感悟,为自己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一大语文观念。
3、实践性作文是张扬个性的最佳切入点
以人为本、张扬个性是发展人、丰富人、提升人的时代潮流。语文教学必须顺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在张扬个性,培育创新精神上下功夫。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更应尊重孩子的独特感受和个性体验。首先,生活是万花筒,每一个孩子的生活都是一部内容丰富的大书。选择自己熟悉的对象,即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来写,写真话、实话、心里话,其本身就是个性的最好体现。其次,由于学生情感、兴趣、爱好等各方面的差异,对生活的观察和感受也各不相同。生活作文正好给学生提供了自主选择、自我创造的机会,使学生能按自己喜爱的角度去参与生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从而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习作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真正达到“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的目的。第三,生活作文为学生提供了想像源,为学生提供了张扬个性的天空。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但想像必须植根于生活的土壤,离开了生活实际的想像是思维的脱轨而不是思维的外延。生活作文虽然使用现实中的材料,但却能为超越现实、摆脱现实束缚提供一条途径。“浪漫的诗篇是生活的积累铸就的”,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综上所述,生活作文给学生开辟了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学习和实践的空间,给学生的个性体验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
二、让学生在实践中简单轻松学作文
1、热爱生活,把作文写“美”
一位学生在《关爱》一文中写道:“这天,小彤热线的记者带着爱心人士来到了长兴龙山大道一位贫困学生的家中。我正好在路边玩,他们叫我当向导。于是,我就带着他们走进了杨恩的家。她的爸爸躺在床上,被子很旧,有好几处露出了棉絮。床头堆满了各种各样的药物。凳子只有两张,四位客人中的两位只能站着……那位爱心人士询问了她家的情况。杨恩的爸爸流着眼泪向大家叙述:自己因病不能干活,欠下大笔医药费,妻子离家出走。大家听了,都留下眼泪。爱心人士当即送上了1000元现金,还给杨恩买了新书包和文具……病魔无情人有情。杨恩的家庭是不幸的,但她又是幸运的,因为在她的身边有许许多多关爱她的人。我被爱心人士的善举感动,也为杨恩高兴,更为这个温暖的社会感到自豪。”这是一位三年级学生的作文。他抓住了生活中一个小片段,并且全身心地投入到事件的中间,发出了自己心底的声音。写得生动感人,具有感染力。这并不是因为小作者的写作水平高,而是她热爱生活,关注生活中的人和事,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生活是一切实践活动的总和,它充满着各种色彩,是作文的源泉。文章是客观生活的反映,这种反映是以人的心理情感为中介的。“爱”是生活中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对生活无比热爱的人,才能带着积极的心态去参与生活,去对待生活;也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保持活跃的思维、清醒的头脑去感悟生活、享受生活。热爱生活的意义非常宽泛:爱老师、爱父母、爱周围的人;爱学习、爱劳动、爱游戏;爱与人交流、爱与人沟通;爱景物、爱动物、爱植物;爱时时处处的生活、爱生活的点点滴滴……爱生活的人才可能是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才可能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才可能在头脑中储存丰富的东西,才可能写出精彩的文章。
写作不是被动的陈述,而是一种积极的表达活动。只有对周围的人或事物有了真切的爱,才能产生倾吐的冲动,才能产生表情达意的欲望。从这一点看,热爱生活是喜爱作文的前提。一个对生活不冷不热、对世事毫无兴趣、对亲朋好友漠不关心的人,绝对不会有写作的欲望、创造的灵感,也绝不可能写出真切感人的文章来。因此引导学生热爱生活不只是德育的内容,也应该作为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里,我们应该在学习、游戏、劳动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尽量为学生提供相互交流的机会,拉近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距离。在家庭中,应该有意识地利用节假日、长辈生日等机会引导学生与长辈、朋友多沟通,深切感受浓浓的亲情。在社会上,应鼓励学生多参加慰问烈军属、帮助孤寡老人、公益劳动等有意义的活动,感受社会的祥和、人间的温暖。同时,经常性地开展交流活动,采用一事一议、有感而发的形式,让学生畅谈对生活的感受,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例如,久而久之,学生的心灵就会被美好的事物所感化,就会以积极的姿态去对待周围的一切。这时,阳光、鲜花、笑声自然就会在学生的口里和笔下倾泻出来。至此,作文自然有了一种抒发真情的乐趣。
2、观察生活,把作文写“真”
“我们的学校像一位端坐着的巨人。它的座椅很不普通,像一把放大了上万倍的‘太师椅’。高高的圆柱形房顶是巨人的头,两边矗立的教学楼是巨人的双肩,中间城楼似的建筑是巨人的胸膛,靠近路边的一排房屋是巨人垂直的双腿……这个巨人背靠连绵起伏的山岗,面朝碧波荡漾的南太湖,头顶青天白云,脚踩广袤绿地,好一派迷人的景象!”这是我班一名学生《我爱母校》作文中的一个段落。为了验证这段文字,我特地跑到远处,仔细观察了武校。当时,我惊呆了,这名小学生的描述妙极了。他之所以能写出如此真实的作文,其原因就在于他的仔细观察。假如坐在教室里凭空想象,他写母校时也一定会和其他学生那样着眼于“绿树红花”,空洞地用上“雄伟”、“美丽”之类的形容词。这一真实的事例告诉我们:要想让学生写出真话,必须在生活中学会观察。
小学生作文训练应从低年级起步,低年级的作文训练应结合实际,从学写观察日记开始。教师应利用小学生重形象思维的特点,经常把学生带出课堂,在具体的自然环境中先让学生用一句话或几句话,把景物的特点进行口头描述,再运用教材中一些最基本的、最典型的句式,借助拼音写下来。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大,教师一方面有序地教给学生一些观察方法,如:观察的角度、观察的顺序、观察时自己的态度、情感等;另一方面,分阶段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把观察到的东西用规范、通顺的句子写完整、细致。整个过程中,教师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做到“是怎么样的,就怎么说、怎么写”,将功夫下在把事物写“真”上。不要盲目地苛求学生用各种修辞方法,更不能一味地追求好词佳句,而要引导学生用平实朴素的语言再现生活情景。
在训练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充分调动学生作文积极性,对于学生在说写过程中出现的一些语病,不必进行过多指责,以减少小学生对作文的畏难情绪,增强自信心,激发表达欲望。只要学生能按实际生活中观察到的东西写,就应给予肯定和鼓励。只有这样,才能在长期的训练中有效地促使学生将“消极词汇”转化为“积极词汇”,也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学生误入“胡编乱造”、“千篇一律”的作文误区。
3、参与实践,把作文写“实”
“我用手电筒照着螃蟹,轻轻地走过去,腾出右手悄悄地从螃蟹的背后伸过去,快速地用食指和大拇指按住螃蟹的两只大钳子。‘抓到了,抓到了!’我一边兴奋地喊着,一边把提着螃蟹离开水面。正想放进筐子时,那家伙猛地一挣扎,一只大钳子从手指间滑落。我正想重新按住它,它却挥着钳子夹住了我的手背。随着一阵剧烈的疼痛,献血流了下来。我一松手,那家伙立即挣脱我的手往石缝里爬,幸亏我反应快,用脚踩住了它。这个横行将军总算被我征服了……”这是摘自一位五年级学生《捉螃蟹》一文的片段。小作者把捉螃蟹的情景描绘得惟妙惟肖,使人身临其境。可以肯定地说,这个孩子一定亲手捉过螃蟹,否则绝对写不出这样的文字来。因此,实践性作文就是要让学生写自己做过的活动,体验过的情景。
实践性作文训练,除了走出教室进行实地观察外,还应充分利用地方的条件,鼓励学生参与实践。如饲养小动物,除草间苗,捕捉小鱼小虾,上山挖笋砍柴,种植花草,采集山野原料做小制作、小手工等。
实践性作文训练着重引导学生自己选择习作内容,教师只提出作文的中心、范围、思路,把作文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在作文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学生不是奉命作文,而是自己乐于作文;不是消极地挖空心思考虑写什么,而是积极主动地积累、收集日常生活中的材料。“动手”是一种最有效的收集、积累材料的方法。进行此项活动,教师应事先选定一些适合学生实践的事让学生去做,并对学生提出具体要求。初次进行时应该让学生列出活动全过程的提纲,让学生按提纲一步一步地去做、去观察、去记录。起先只要求学生把活动的过程写出来,以后可逐步把活动时自己的心理溶进去,最后达到“我口说我做,我笔写我心”。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内容真实,感情真挚。
教师组织学生动手实践,重在引导他们在动手过程中动脑,积极去获取知识,发现问题。这些知识、问题作为写作素材进行加工,贮存起来。因此,教师的主要精力应用于对学生实践过程的启发、引导上。教师应抓住学生动手过程中的某一环节创设作文情境,开拓写作思路,教给学生写作方法,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4、在实践中感悟,把作文写“活”
作文的过程并非是提笔开始的,而是从观察生活开始的。学生的生活越充实,体会越深刻,写作时就越得心应手。生活作文训练,不能满足于对事物的观察和对实践过程的记叙,还应该鼓励学生写出自己对生活的独特体验。例如,观察人物的表情、动作、语言,不但要观察细致,还要能透过外表,体会人物的内心,从而成功地写出各种人物的个性特征;参观访问附近的厂矿企业,要按照自己的独立思考确定侧重点。如:可以调查该企业如何抓好安全工作,也可以调查如何制服环境污染,还可以调查如何关心职工生活方面。对于生活中的人或事,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明确哪些东西要写,哪些东西不写;哪些东西要详写,哪些东西要略写。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既能保证内容上的“新”,也能做到形式上的“活”。
此外,在训练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表现自我,努力体现个性。对生活的不同感悟和理解势必会造成学生对事物的不同看法。对此,教师应鼓励他们真实的表现自己的认识情感,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写出自己对世界的观察和思考。对敢于张扬个性,善于凸现“自我”,勇于表现有别于他人的主观感受、独到见解,不随大流、有新颖独到之处的习作要大加赞赏。对那些在成人看来是离奇稚嫩,甚至可笑的内容,只要是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的,都应细心呵护。只有这样,学生的习作才能像生活本身那样多样化、个性化。
既然作文就是呈现自己的实践过程和思考过程,那么我们就没有必要更多地去套用某些方法和方式,更不应该机械地用苍白的理论去谈所谓的技巧。生活其实很简单,广义上的实践也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自觉活动,因而作文也应该是一件简单轻松的事。作为教师,应该还作文教学于本来面目,轻轻松松地教作文;作为学生,更应该放飞自己的心情,用朴实的笔记录生活实践中的点点滴滴,简简单单地学作文。
【参考文献】
1、《新课程发展性评价》,李志宏、王晓文主编,新华出版社,2000年9月第一版。
2、《小学语文教师》2004年1-2合刊,包南麟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
3、《小学语文教学技能》,王建社主编,浙江省教育委员会师范教育处编。
4、《课堂教学艺术》,湛蓊才主编,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2月
吴丽敏
2012-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