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清泉武术学校的创新教育--“文武结合、动静相济”
摘 要:教育教学活动需要学生内化自己的需要后才能取得最佳效果,学校应以教育手段的创新来促使其内在因素的正化趋向。把教育环境的外部作用成为驱使内在因素改变的重要因素,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关键词:教育创新 适应 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家各户的生活水平都在逐渐提高。正因为生活上的优越条件和过分照顾的环境,滋生了中小学生的娇生惯养;家长的溺爱,缺少理智的教育是学生不良品德和行为习惯形成的温床。这犹如在学生的学习路上,设置了一道无形的屏障,继而出现了“学生厌学”、“低效教学”的现象,而且这类现象较为普遍。针对存在的这些状况,我们进行了教育创新的探索和实践。
一、创新背景概述
教学研究的结果发现,直接影响中小学生学习适应的各项因素,如知识经验水平、智商、学习环境、学习条件以及学生学习能力等并非主要因素。其突出因素是学生缺乏“学习热情”、“学习毅力”和“学习动机”等动力因素。在实践教学中,当前中小学普遍存在着“学生厌学”、“低效教学”的现象,溯其本质,不仅在于教学方法的选择,还应包括全方位的监控和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因此,学生学习的动力因素和对教学的调节、监控及创新也就成为我们探究的必然。
马克思主义哲学观认为,“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因此,教育只有通过学生身心发展的内部因素才能起作用。学生在接受外部影响的同时,主动挖掘自己的内在潜力,促进以创新为核心的多方面素质的养成与提高,才能不断地增强自身的活动。事实上,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需要经过学生主体内部精神生产的内化过程,当学生内化自己的需要后,切实内化于自身的知识体系之中,这才能成为受教育者成长的营养。然而学生主动接受的心理状况,虽然取决于自身的内在因素,但教师的触发、引导、培养的外部作用正是促使内在因素改变的重要手段。
从浙江省湖州清泉武术学校生源的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是天生好动,学习成绩相对薄弱,家庭经济条件又是很优越的学生。进入浙江湖州清泉武术学校后,如果按部就班,一味实施压抑式的教学和灌输,很难奏效。甚至会出现厌学、逃学来发泄的现象。鉴于以上的分析,引发了我们的深思,针对学校学生的实际,调整教学策略已势在必行,这就是根据浙江湖州清泉武术学校特有的现象和现代学生的思想习性,整合教学资源,实施学生体、智两开发的策略,必须在“动”和“静”这两个方面上做文章。
二、文武结合、动静相济
文武结合、动静相济,是浙江省湖州清泉武术学校早在1994年就提出的,针对生性好动,活泼有余、静心不足的学生,萌芽了以文为本,武为文用、以动促静的教学实施计划。在实施过程中,不断丰富内容,不断完善过程。经过多年的实践,逐渐形成了一系列可操作性,效果显现的教学结构模式。动的合理,静则投入。所谓“动”有教学对象的生性好动,有课堂的实践活动,有以习武为乐的武学运动等。更有静中有动:学思结合、师生互动、课余活动等。所谓“静”相对于活动而言之,涵盖课堂文化教学。它需要精力集中静心思考来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它需要相对安静,没有外界的干扰,定位相对固定,不适宜较大的移动。“动”与“静”是辩证的矛盾统一体,由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变化规律来决定动与静的搭配,只动不静,难于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学生的思想难以集中,乃至会造成放荡不羁的现象。只求静而缺乏活动,容易疲劳和压抑,最终造成精力不集中,也会影响学习效果。把“动”与“静”穿插和揉合,进行有机匹配和组合,就能发挥学生应有的潜能,这就是我们所研究和实践的初衷。
首先,在课务安排上,做到动静统筹,动静协调。根据浙江省湖州清泉武术学校的特点,以武取动,交叉排课。白天上文化课,晨夕习武为乐,使文化课与武术课交替进行,智力与体力并举,相得益彰。同时针对生源的不同情况,个性的不同特点,在确定专业上各趋所长,对好动、喜动、多动者,引导到安全防范以及武术与演艺等专业上来,因材施教。使学生的喜爱和个性能够满足张扬和发挥。本着“动”的有度,“静”之有效的原则,开发“动””校本课程,发挥学校特有的“武术”资源,在发掘健康和发展我校优秀传统武术基础上,积极创新适应并有利于各年级学生练习的套路,作为本校学生强身健体的品牌。让学生在“动”中得到“发泄”,为促进课堂教育效果打下“静”心“静”神的基础。
其次,在教学方法上,引入“动”的因素,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才智,提高学习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所扮演的角色是有意义问题的设计者,并创造性地运用提问的技巧引导学生开展积极地讨论,即让学生“动”起来。学生是讨论的主角,教师给他们的任务是“心动”,即积极参与,勤于思考,善于表达,把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毫不掩饰地“公布与众”。这样把一般意义上的教学双边关系活动改变为多边关系活动,不仅重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相长的规律,而且涉及学生与学生的互学互动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坚持启发式的指导思想,既可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发挥学生之间的群体教育功能。
第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良好的学生生活习惯的养成要经过反复实践才能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机械的重复及频繁的说教会导致学生的厌倦。静中寓动,动后求静,可以乐此不疲,交替循环,更贴近和更符合学生的心理变化规律,也是动静相济的完美形式。我校始终遵循探索学生的行为心理变化的规律,在不同的时间段,各有“动”“静”画面的景观,循环轮流,不拘一格。浙江省湖州清泉武术学校每个月都为学生做集体生日活动。欢快、热烈的气氛让学生深深体味到了学校胜似家庭的浓浓温情。浙江省湖州清泉武术学校设置了十多个兴趣小组活动,使有着各种特长的学生能够在自己喜爱的项目中展示才华,体验到那份成功的快乐。学校的文艺舞台为孩子们提供了展示各种才艺的机会,唱歌、舞蹈、小品、相声都成了同学兴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与此同时,学校还专门成立了电影晚会不仅吸引住全体学生,又潜移默化的受到一次次深刻的教育和启示。校园文明监督岗是学生相继成为监督员的光荣舞台,值日班长和值日寝室长的轮流担任,为每个学生在不同的岗位施展才华提供了成长的平台。
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静静”地、潜移默化地对全体学生产生熏陶作用,感染学生向着文明、高雅、健康、规范的方向发展,促使“动”则有格,“行”之规范,起着循序渐进,促进成长之功效。“太湖之声”广播站,天天闪烁着学校学生的文明之光,宣传窗廊成为激励、鼓舞学生的阵地。花园式的学校,民族古典的建筑风格,浓厚的学文习武氛围,弹奏着动静相济的育人凯歌。
三、创新取得的效果
适应和发展是人生两大基本能力。适应是个人通过不断做出的身心调整,在现实生活中维持一种良好有效的生存状态的过程。发展是指个体的成长和才能品质随着时间的推移所发生的积极地变化。而动静相济的教育创新模式正是促使人的适应和发展能力生成的重要因素。
首先,动静相济,能激越学生学习的原动力的持续稳定发展。由于搭配合理,动静互调,张驰结合,发挥了学生的内在驱动性,影响的持久性及学练的有效性,使学习走上了良性循环之路。
其次,学生的“个性教育”“特色教育”能够得到充分的张扬,并各有侧重。从历史渊源来看,“学生中心论”是现代意义上的复兴,动静的科学匹配,是把人本主义教育与创新教育进行有机的整合。这是教师教育对学生发展的主导作用通过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来真正得到发挥,无疑提供了积极而有效的土壤和条件。
第三,真正体现了学校的教育是“以文为主,武为特色”,充分发挥武术教育的特点在德育中的作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强化武术训练,使学生能量从正常渠道发挥,以一种兴趣来替代他们的其他不当的行为。“武德”的熏陶,使他们树立良好的道德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