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滋润每一位孩子的心灵

——浅析职业高中后进生的成因和转化策略

 

[摘要]

“后进生”是指在班级中经常违反道德规范,或者犯有严重过错的学生。导致“后进”的因素有家庭原因、学校原因、社会原因和自身原因。家庭教育方式不当是重要原因,学校应试教育的约束、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也是原因之一,孩子本身自制力不强则是“后进”的主要原因。转化“后进生”要靠“外力”和“内力”。教师要用自己的爱心、细心、精心、恒心感化“后进生”,使“后进生”达到自尊、自信、自爱、自强,最后找回一度失去的自我。

[关键词]后进生 成因 转化 对策

 

应该说,职业高中的学生已经跨入或即将跨入成年人的行列了。题目中之所以把他们称为“孩子”,笔者有两种意思:一是他们尚未走上社会,从懂事起一直在学校里度过,无论是经验还是阅历,都属于“孩子”的范畴;二是在老师的慈爱的目光里,他们永远是“孩子”,“爱生如子”、“师者,父母也”,这些俗语表达的就是这种意思。副标题中“后进生”这个称谓,实为偏激,对于成长中的孩子,不应因某方面不尽人意而人为地给他们“降挡”,何况这种称谓有损他们的自尊。本文依然用这个名称,纯属叙述方便,特作说明。

教育词典中对“后进生”是这样定义的:在班级中经常违反道德规范,或者犯有严重过错的学生。他们缺乏纪律约束,常常打架斗殴,甚至偷盗抢劫;有的因早恋而争风吃醋;有的抱着逆反心理处处和老师对抗;有的整天无所事事捣乱起哄……其共同特点是屡教不改,破罐子破摔,身上陋习不少,上进心丧失。应该指出的是,后进生的主要问题并非学习成绩差,而是行为习惯上的偏差。行为习惯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后进生的成因具有多样性,所以决定了我们在转变后进生工作时,必须具有针对性和长期性。参加工作以来,我一直在职业中学一线工作,和“后进生”接触较多,在转变“后进生”的经历中,也有一些自己的想法,现草拟此文,与同仁交流。

一、追本溯源 探究病因

一般地说,来职业高中读书的孩子,学习上都存在一定的困难,有的思想上、习惯上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成因是多面、复杂和长期的,只有找到了病源,从源头挖起,才能“药到病除”。我本着理解的原则,为摸清其犯错的原因和动机,想办法接触他的同学和交往的朋友,还采用通电话、家访等多种形式与家长联系,从侧面了解其学习生活背景、家庭教育背景、人际关系背景、心理发展过程、成长经历等等。分析我这些年所接触的“后进生”,其形成的主要原因如下:

()家庭原因

家长是学生成长的第一老师,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环境。家庭对学生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而家长的素质又决定了家庭环境的质量。因此,我们有必要先对后进生的家庭作一理性分析。综合平时积累的资料和调查到的信息,我们可以把不尽人意的家庭分为四大类:

一是放任自流型。这类家长认为教育孩子是老师的事,自己一没时间,二没精力,三没经验,无法担当起教育孩子的重任。有的家长忙于自己的事业,有的家长沉迷于自己的娱乐,就与孩子缺少了沟通。导致孩子在校外没有了“他律”,又缺乏自觉的“自律”,于是从“放任自流”到“虚混日子”,各方面的“后进”也就不奇怪了。

 二是简单粗暴型。这类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主观上有管束孩子的动机,但缺乏教育方法。盲目的教育会使孩子染上坏习惯;简单的训斥和体罚,会罚掉孩子的自信心,更可怕的还可能助长孩子的逆反心理,严重的还会造成离家出走。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

三是溺爱迁就型。这类父母把对孩子的爱局限在物质上的有求必应。殊不知,孩子口袋里的零花钱往往和孩子综合素质提高成反比。还有的孩子由隔代老人在教育,老人对孙辈的宠爱就更离谱了。无原则的溺爱只会使孩子失去拼搏,缺失责任,没了追求!

四是“留守”、“流水”型。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交流不断加剧。父母外出打工后,孩子和老人留守家中。因祖父母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对孩子的责任仅仅停留在“养”的层面,根本谈不上“育”,这种被称为“6189”( 61指孩子,89指老人)部队留守家乡的现象,极易产生问题少年。与之相反的是“流水”孩子。父母打工带着孩子,免不了频繁调换打工地点,孩子这个月在这里生活,下个月不知会去哪里。“流水”的结果是安不下心,孩子成年生活在陌生的环境中,而且常有自卑心理,缺少正常人际交往。于是孤僻、自卑、自闭随之而来。

(二)学校原因

学校教育工作的疏忽或失误,班级和学校的管理不当,也会制造出“后进生”。

一是“指责”挫伤了“自信”。成绩落后的原因是多方面,有的是智力上的原因,有的是学习不够努力的原因,还有的是其它客观原因。学生成绩滞后,应该说是十分正常的事。但某些教师为了自己的所谓“业绩”,为了晋级、晋升,主观上想尽办法,如果企图用“压服”的强制手段使其改变。结果往往适得其反,不但学生的成绩依然跟不上,连良好的师生关系也受到影响。发展到最后,甚至还会造成心理偏差,问题少年也就由此而生。

二是“黑子”遮住了“太阳”。后进生身上有着这样那样的令教师头疼的毛病,但一定也有自己的优点,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如果因他是“后进生”,便觉得他“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这样他们就容易丧失对自我价值的肯定。久而久之,就会错误地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逐渐地对个人、对集体完全失去信心。在特定的诱惑面前,甚至会失去理智而无法控制自己,来个“破罐子破摔”,从此一蹶不振。

三是“高压”泯灭了“天性”。学校的不少学生管理制度表面上看起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其实“后进生”往往是无所适从。“高压”政策,是一种简单消极的处理方式,它很容易伤害后进生的自尊,泯灭他们的天性,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

(三)社会原因

一是急功近利的价值取向,影响了对青少年培养的投入。读书无用论的沉渣泛起,造就青少年无心学习,甚至也觉得本来就应如此。尤其是受那些“文盲暴发户”个案的影响,认为不读书照样有出息,造成了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的现象。

二是负面消极的消费文化,危害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影视、计算机及网络的普及,使部分孩子的虚拟情感走向极端创造了可能,使得一些孩子因注重享受而逃避学习;暴力、色情的内容也使得一些孩子往不良的方向发展。

三是不正确的“人才观”助长了对“后进生”的歧视,使他们越来越“后进”。社会上不少人对“人才观”缺乏正确认识,似乎考上大学才是英雄。一些成绩稍微落后的学生,看到自己升学无望,就放弃拼搏,丢下追求,得过且过,很快就滑入到“后进生”的行列。

四是不正确的恋爱观也会造成学习分心,成绩滑坡。有的甚至因吃醋而大打出手。高中生谈恋爱的例子比比皆是。谈恋爱需要钱,没有钱向家里要,要不到就偷盗,从而走上歧路。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

二、播洒阳光 教育转化

预防“后进生”的产生和“后进生”的转化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在平时的工作中,我始终把转化“后进生”工作列入自己的教育工作重点。下面是我在转化“后进生”工作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给后进生四“心”

1.爱“心”

“爱”是转化“后进生”的第一原则。“后进生”一般都缺乏“爱”,这种“爱”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来自老师的“爱”。无可置疑,老师一般都喜欢乖巧、勤奋、听话、自觉的学生,而“后进生”往往是缺乏这些的。作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工作者,富有的“爱”是 “宽爱”,是“泛爱”,是“仁爱”。锦上添花容易,雪中送炭不易。对缺乏家庭关爱的单亲孩子、留守孩子,我给予生活上的慈爱;对于思想道德不够好的学生,我给予心灵上的抚爱;对于成绩落伍的学生,我给予学习上的关爱。二是来自家庭的“爱”。缺少家庭关爱的孩子单靠老师的爱解决不了问题,和家长沟通并向家长展示孩子阳光的一面,一起正确对待孩子的阴暗面,启发家长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消除对孩子的偏见,多给孩子一些肯定和鼓励。三是来自同学的互爱。利用一切机会,让“后进生”融入到班集体中,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班级工作。建立互帮互学小组,用班集体的爱来感化“后进生”,增强“后进生”的集体荣誉感,激发其积极向上的热情,及早跳出“后进生”的行列。

2.细“心”

善于发现“后进生”的闪光点,用“长善救失”策略攻克“后进生”心中的“无形之礁”。一句鼓励抵得上十句批评。对待“后进生”,最有效的教育方法就是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闪光点往往一闪即逝,我们要时时做一个有心人,多给予他们一些肯定的微笑。“后进生”转化是一个反复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往往是刚有进步又“旧病复发”。对于“后进生”的错误,一定要细心揣摩,不能简单地认为“朽木难雕”。迟到了,细心询问是家里有事,还是有其他缘由?成绩退步了,细心与他们沟通,千万不能不问青红皂白就一顿训斥。汶川地震中,我班有一位“后进生”捐了100元,他家庭经济条件差,自己本身也是学校的资助对象,所以他的“爱心”赢得了热烈的掌声。我借此机会追问:假如你是灾区的孩子,面对这样的深情,你要做个怎样的孩子才对得起这份“爱”?那天放学后,他自觉的来找我,告诉我他的钱是从家里偷来的,他希望我帮他守住这个秘密,他会努力,也一定改,他说长大后他要当兵,做“最可爱的人”!如果我只是盲目地对他表扬,不仅助长了他的虚荣,也纵容了他说谎。如果我凭直觉,简单粗暴地质问他:钱是从哪来的?教育不但失效说不定还导致他逆反。所以对待“后进生”,更多的是需要我们的理智与细心。

3精“心”

这里是指精心设计各种活动,作为转变“后进生”的有效载体。针对懒惰的“后进生”,通过召开家长会,告诉家长:子女已经长大,打骂不能解决问题。一方面要尊重孩子的想法,要善于正面引导,让子女自己找回“自我”;另一方面要严格要求子女,教育子女做事先学做人……通过活动家校合力,给孩子更多的活动实践机会。同时多开展一些活动,如:篮球、乒乓球、拔河、跑步、棋类等。通过活动,让他们发现自己的长处,帮助他们找回自信,从而激励他们各方面取得进步。此外,还可以组织一些合作性的活动,双人夹球跑、接力跑等,营造团结和谐氛围,增强“后进生”的集体荣誉感。

4恒“心”

本文对“后进生”概念界定时已经阐明:这里的“后进生”指的是思想行为上有偏差的孩子。这种思想行为上的问题,很容易随着时间的推移变成一种习惯。一旦形成了习惯,要想摒弃,就得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教师必须要有坚持到底的决心,决不能半途而废。教师对“后进生”的恒心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要时刻关注他(她)们的思想动态和行为表现。发现进步及时表扬,发现问题及时提醒纠正;二是循序渐进地对“后进生”提出改进目标,从最基本的行为引导做起,逐渐提高要求,最后达到思想要求进步、行为习惯规范、心理素质良好的最终目标,进而再启发他(她)们在学习上有所进步;三是为每位“后进生”建立成长记录,并定期让他(她)们自己阅读,让其了解自己的进步,体味成功的喜悦,梳理他(她)们的信心。

思想上的波动和行为上的反复是每一位“后进生”的通病。因此,教师的恒心在转变“后进生”过程中显得尤其重要。教师千万不能因为“后进生”成长过程中的出现走 “回头路”现象而丧失信心,如果这时教师选择放弃或放任,那么以前的工作就等于白做,弄得不好,还会使“后进生”在弯路上越走越远。只有带着恒心去“导”,才能达到预期效果。德育上的“导”是一项心灵工程,是一项育人工程,更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德育工程。

(二)让后进生四“自”

1.“自”尊

自尊心是人的自我意识的重要标志之一,是进步的动力之一,我们尊重、信任“后进生”,逐步消除他们的疑虑,给他们于自尊。因为学习不好或纪律差,长期受冷落、歧视,他们一般都很心虚,对外界极敏感,外表虽套有一层硬壳,但在内心深处仍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理解、谅解和信任。案例:在我班就有这样一位学生——小彭,他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为了能引起老师与同学们的关注,常常故意扰乱课堂、吸烟、打架等行为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和实力。针对这一特点,每当他违反纪律时,我从不与他正面发生冲突而是采用冷处理法,当他冷静下来后,再低声询问其违纪的原因、谈谈他心中的想法,分析对错,因势利导。由于保全了他的面子,顾全了他的自尊,使之能很快地消除戒备心理,明白了错处。 

如有一次上数学课,他把教室门反锁了,数学老师为此大动肝火,与其发生了冲突。我知道后,把他单独叫到寝室里,先让他坐下静一会儿,然后再柔声问他事情的原委。此时他已从愤怒的状态中冷静下来,悔意已经弥漫在他的心头,就低着头,愧疚地将事情的起末告诉了我。我静静地聆听着这个特殊男孩子的心声。我用和缓的语言问他:“小彭同学,换位思考一下,你这样对待老师,假如是你,心里会怎样想呢?”他用恍然的眼神望着我,一时间没有任何语言。于是我和他聊了一些我上学时与班主任发生冲突的小故事,通过这些生动真实的故事,使他明白了要想得到别人的关注和喜欢,首先必须尊重别人,关心别人,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和喜欢。为了让小彭同学多一些机会与同学接触,为大家服务,我看他长得人高马大的,便问他是否愿意为同学们做好事:每天为班里领水。话音刚落,我看到了孩子眼中熠熠生辉的光芒。我想那应该是得到信任后的欢欣吧。我惊奇地发现,这个“捣蛋鬼”有着一颗非常热情的心。他的认真负责绝不亚于那些学习优等生。渐渐地小彭学习有了很大的进步,老师眼中那个脾气倔强、爱吵架、学习差的男生不见了,变成了一个工作热情负责,有自尊心,善于为他人着想的好男孩。我达到了我的教育目的,教书育人!我想,对后进生的教育,老师应不嫌弃、不斥责、不挖苦、少批评;更要做到眼中无差生,心中有差生。让我们一起来重温教育家陶行知提醒我们的一句话:“在你的教鞭下有瓦特,在你的冷眼里有牛顿,在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2.“自”爱

自爱就是直面自己,与自己进行沟通,通过倾听自己,感受自己,追踪自己,放弃对自己的压制,从而表达自己,表现自己,有助于自己更好地了解自己。让后进生学会自爱,一分为二地认识了自己,有了自爱意识 , 也就有了自爱行为的愿望。但由于意志力的差异 , 有的能作出相应的行为 , 有的就不能够作出相应的行为。有的学生虽然也能自爱但由于缺乏毅力或不能抗拒诱惑而不能坚持到底。对此,我们时常设计一些受挫情境来锻炼他们的意志力。在学习中,你的同学看到你作业做不出,把做好的答案放在你面前,你怎么办?别人误解你,把一件坏事加在你头上,你怎么正确处理?在班级中,你好心办错事,同学们都指责你,你究竟是打退堂鼓,还是找原因改正错误?给孩子在受挫后进行道德意志锻炼的机会 , 帮助他们形成控制和调节自己行为的能力,以自己的自爱意志来克服内外干扰,调节自己的行为。

3“自”信

一般地说,一个“后进生”每天都是在老师同学“特别”的帮助下学习,这些“帮助”中或多或少地夹杂着“恨铁不成钢”的意念,久而久之,他们会认为自己不行,从而不去钻研,不去尝试,变得越来越后进。有一次,我让学生写题为《我发现了……》的作文,写好后抽同学到讲台上来读。当时我发现一名“后进生”在做小动作,为了镇住他,我故意叫他上来读。他战战兢兢地走上讲台,拿起手里的稿子就是读不出声来,接着眼泪一滴一滴掉在稿纸上。我走过去拿起他稿子一看,发现他写得不错。他把自己到山上去玩时发现一窝小野兔的事写得很真实,也很有趣味,美中不足的就是个别句子不通,错别字较多。我问他为什么不读,他低着头说:“老师,还没给您看过,我怕…怕引起同学的哄笑。”这件事给我启发很大,我想,对“后进生”的过分“帮助”是否消磨、扼制了他们的自信心?创设情境让“学困生”主动参与。降低要求,创造机会让他们表现自己的才能,发挥其特长,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减少他们学习中的挫折,尽可能多地给他们以肯定和赞扬,从而使他们在不断地成功中培养自信,激起他们对成功的追求。如,这次考试让他比上次多5分;在课堂回答问题的时候,使他这次的回答比上次的更完整;作业本上的错题订正后,给予“优”的评价……多一些被人认可的机会,使其认识到有努力就有进步,同时再给他们提出新的要求,使他们在看到光明和希望的同时,也感受到压力,实现“学困生”的转化。

4自“强”

罗森塔尔教授做过一个实验:他在班上随机抽取了几个学生,然后告诉学生的老师,说这几个学生的智商特别高。因这句话的影响,一年后,这几个学生的成绩果然都在班上遥遥领先了;这就是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所以教师要以表杨为主,只要他有进步,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进步,也要及时给予肯定,公开地加以表扬。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帮助后进生学会自强。

作为即将成为“大人”的高中生,一次次亲眼目睹因行为习惯差、学习进步慢而遭受轻视、打击,他们因此而一蹶不振,或放纵自己,实在令人可惜。因而我觉得我们应该尊重他们,尤其是那些正在努力的人。告诉他们:更应该学会自强。要使他们做到自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后进生”面对的困难和压力肯定是巨大的。但教师应该启示他们:正是因为困难的巨大才更显出成功的珍贵。如果珠穆朗玛峰是一座小山丘,登上它又有什么值得称颂呢?如果月亮就挂在我们家屋顶,那么人们还会对登月壮举心存敬仰吗?如果后进生悟出了这个道理,那么他(她)的成功不仅会使自己的生活从此充满光彩,更会给他人带来极大的鼓舞。如果一个人始终将自己禁锢在困难的阴影里,那么他注定将枉过此生。

应该指出的是,教师尊重“后进生”要讲究策略,因为他们毕竟不是小学生。他们也许不稀罕别人的尊重,对别人施舍的带点虚伪的尊重,他们会认为是对自己最大的侮辱。因此,重要的是激起他们得内动力。启示他(她)们,要获得别人的尊重,首先自己应同别人一样,用一股闯劲去争取成功,证明自己不是弱者,用自己的行为赢来别人由衷的尊敬。

自尊、自爱、自信、自强,是一个人通向成功的阳光大道。唯有这种自己为自己创造的阳光,才会照耀自己的一生一世,并在一定程度上也会照亮别人。

让我们摒弃对“后进生”的偏见,多给后进生一些爱心,让爱的阳光温暖“后进生”的心灵,让爱的雨露滋润“后进生”的成长!每个班级都存在“后进生”,而转化“后进生”是心中永远的痛!但“后进生”并不可怕,只要我们不抛弃、不放弃,努力播撒爱的阳光,用爱去滋润他们的心灵,我们相信,他们每天都会有进步,每天都会有微笑!

 

参考文献

 

[1] 周弛,周兰.《错爱,问题学生100例》[M].中国书籍出版社,2007年4月

[2]郑克俭,王伟廷.《新时期班主任工作的创新》[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

[3] 高玉祥. 《个性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

[4] 朱小蔓.《中小学德育专题》[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

[5] 刘 .《人性的优点》[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3 

吴丽敏

2012-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