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去感化
“教育应该是快乐的,当一个孩子处于不快乐的情绪中时,他的智力和潜能就会大大降低。呵斥和职责不会带来好的结果。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成为快乐的人,教育的手段和方法也应该是快乐的。”这是赫伯特·斯宾塞说的。
当我踏上工作岗位时,我满怀着热情,希望自己能做一名好教师,能把学生教育好。但事与愿违,现实并不如我所构想的那么美好。有的学生上课讲话,不肯认真听讲,有的迟交作业或干脆不写作业,有的多次谈话仍屡教不改。凡此种种,均让我对教育失去了耐心,我的一腔热情也被消磨殆尽。我的本初是想用爱来教育学生,来感化学生,但现实让我开始改变策略,我变得严肃起来,端起了教师高高在上的架子,想以教师的威严来“镇压”住他们。但此举并无多大成效,学生依然我行我素。因此我工作起来觉得很累,因为没有成就感,只有挫败感。在看了《如何做最好的教师》一书后,我受益匪浅,心中的那把火重新被点燃。我决心要做一名好老师,做学生心中的好老师,不被困难吓倒,我要用爱来浇灌他们,使他们能够快乐健康地成长。
那如何做学生的好老师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首先,教师要爱学生。没有人不需要爱,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关爱、友爱,这是人的正常心理需求。我们学校的学生大部分基础比较差,学习习惯也不好,因此很多学生都或多或少有怠学的情绪,对老师也有一些抵触情绪,难免在课上会出现一些不好的表现。这时候教师如果只是一味地严厉呵斥,甚至是不留情面地破口大骂,那只会增加学生的抵触情绪,使其更加叛逆。原本是想“镇压”,但效果适得其反。如果教师能够找寻学生不爱学习的原因,私下里心平气和地找他谈话,并给他指出该怎么做才是正确的,我想效果会好些。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学习差的学生其实很爱面子,如果你老师让他丢脸难堪了,他反而会和你抬杠。但若你能和颜悦色地指出问题给他留有余地,那么他会很听话,会乖乖照你说的去做。所以老师要有爱心,要能看到学生的心底需求,其实他们心底都很缺乏爱,希望能得到别人的认可。所以有时候我会让学生帮忙做些事,他们会很乐意,觉得老师很看重他们。
爱能遮掩一切过错。但爱学生并不代表可以纵容他们犯错。教师除了教书,还有更重要的一项任务是育人。十三四岁正处于一个最特殊的时期,他们敏感、叛逆、好奇、冲动,其实还未真正成熟,却急于表现自己已经长大了,因此在行为思想上都倾向于成人化。一旦把握不好,很容易走偏路。而此时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就是他们的指路明灯,纠正他们错误的观点和行为,让他们能养成良好的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例如去年我们班里有位女生经常被男同学欺负嘲笑,于是我就教导他们要学会尊重别人,不可以合起伙来欺负弱女子,这不是男子汉该有的行为。你希望别人尊重你,首先你得尊重别人。所以教师要爱学生,“爱之深,责之切”,爱他们,但不纵容。
其次,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拓展自己的视野。现今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电脑已经很普及了,学生大多都有电脑,他们信息的来源很广,看的东西很多,流行的东西可能看得比教师还多。这就要求教师不能落伍,也要学会关注学生所关注。专业知识技能要过硬,除此之外,其他领域也都要有所涉及,不一定要精通,但至少要略知一二。否则在和学生对话时,若学生说的你都不懂,学生会容易看不起你,也就会轻看你所教的这门科目。所以教师要不断“充电”,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所谓“学高为师”,这样才能让学生信服。
再次,教师要有自己的人格魅力。第斯多惠说:“教师的人格会给教师带来威望、权利、影响和力量。”教师人格魅力的力量是巨大的,对学生有强烈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可以给学生以震撼人心的影响和冲击。正如乌申斯基所说:“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教师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学生的成长、成人、成才。此所谓“身教”。
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说过,“要播撒阳光道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教师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一代新人,教师自己就要自觉地、积极地自我塑造,使自己成为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学识功底厚实,热爱学生,对学生真诚、公正、民主的人。教师人格完美,对学生的心灵就有感召作用。教师人格是内在的,但内在的人格光辉总会向外显露出来,产生非凡的魅力。我希望自己能够做一个有魅力的教师,做学生的好老师。
蒋欢欢
2012-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