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性”历史与社会课堂的实践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的最高宗旨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发展“是一个生成性的动态过程”,此过程中蕴涵着我们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和教学情境。
叶澜教授在他的文章《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中十分精辟地指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审视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他要求老师们从生命的高度认识和把握好课堂教学,而且提出了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不能局限于完成认识性和教育性任务,还应该要注重学生的发展,老师要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创新。如,我在教学《工业革命的兴起》的时候,其中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请你说说工业革命的影响?”有同学说‘工业革命后生产效率提高了’。也有同学说‘人们需要的物品数量增多了’……。我连续叫了四个学生他们都是从积极方面来阐述工业革命的影响的,我环视教室一圈,看到一位学生想说听又不敢说的样子,我就叫他来回答,他迟疑了一下说‘效率提高了,不一定是好事,失业的人会增加,社会贫富差距就会增大,社会就会不稳定’。可见,学生是一个情感丰富且极具个性的群体,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所以,课堂也应是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
学生成长过程中会碰到各种各样的事情,阅历在不断的增长,这是老师们无法预测的,所以我们应该从生命的高度,来关注我们的课堂教学,关注我们学生的成长需要。
对于课程教学资源,传统的观点认为:就是教科书、教学挂图、录音带等。其实不然,在《课程标准》也指出:“教师、学生本身也是珍贵的教学资源,他们在交往互动中时时生成着课程资源。”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如果完全按照教案设计来进行教学的,课堂会显得沉闷,学生会觉得无趣。事实上课堂资源很丰富,对于每一次突发事件,学生对于问题的见解,学生的某个动作或表情,只要我们善于运用, “歪理”之下也有大智慧,“危机”之中或许蕴藏着良机。我在教学《来自海上的挑战》的时候,对乾隆帝的‘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我给了一个‘井底之蛙’‘盲目自大’的评价,有个学生举手说‘那是自信,给自己制造声势,以智克敌。诸葛亮不是因唱空城计而取胜的吗?’。可见,教学资源的开发需要生成性的课堂,课堂因生成而精彩。
我们身边的教学资源总是会不断的生成和发展的。由于课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积累,使得学生的每一天都是变化不同的,在课堂上他们会不时地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如果让这些智慧的火花自生自灭,这是多么的可惜啊! “生成与预设是教学中的一对矛盾统一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老师在进行教案设计时,可以根据自己对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思维特征等方面的了解,充分预设课堂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并将它们一一列出,将应对的策略写在旁边,设计成几张不同的活页纸,这几张活页纸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随时穿插于教学之中。如,在教学《来自海上的挑战》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了解课本上的知识,回答预设的问题,对可能出现的答案的,自己给出评价,对每一幅插图做好补充,
课堂教学需要进行预先设计,但预先设计不是课堂教学的全部,课堂教学的精彩和成功也在于预设下的生成教学。做好“生成”教学设计,是新课改的的需要,也是我们现代课堂教学的需要。现在的学生喜欢张扬个性,我们应给予机会,用多种预设去促进生成,从而使课堂更加精彩,使学生能在轻松愉悦中快速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以前的课堂,老师们追求“完美”。在老师的牵引之下,学生按照老师的思路一步一步的往前走,这种课堂不利于学生的个体发展。生成的课堂能够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情况,能暴露出老师意料之外的情况。因为在课堂教学中可能发生的问题,不是老师事先都能预料到的,即使你预设很充分,认为已经面面俱到了,但,这么多的学生,由于个体多方面因素的不同,肯定会出现意外的情况,如果老师都能将这些“意外的情况”变成新的教学资源,那么这些“非预设生成”会使课堂变得更加精彩。我在教学〈〈全民族的抗战〉〉的时,问了一个这样的问题‘在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创造出有效打击日寇的方法有哪些?’
学生们七嘴八舌的抢着回答,其中有一位学生在不停地振动着双臂,我问他这是什么意思,他说他在学麻雀飞,他问我那时有那么多的武林高手能打麻雀战?我反问他麻雀是怎么寻找食物的,他说‘飞下来啄一点,看到人来了就飞走了,到别的地方去了。’我说中国人民也是这样,不过不是吃而是打敌人不是飞而是走。
因此,我认为好课是在师生的互动中形成的,互动促成生成,拥有生成的课堂才是精彩的课堂、成功的课堂。
“生成的课堂”需要适宜的环境,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必须得让学生置身于教学情景之中,要学会倾听学生发言,实现“平等对话”。这样,学生才会畅所欲言,并敢于质疑。上面的例子,这位同学的问题虽然很浅,但可以看出这位同学在思考,因此,在生成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以多元视角解读文本,主动让学生从“固定意义”中解放出来。对于学生的质疑,老师应及时给予关注,这为课堂上利用生成资源铺平了道路。
当然,课堂上的生成有时还可能产生负面教学效应。所以,对于课堂中的生成,老师也要作一些适当的调整。
“汝果要学诗,工夫在诗外”,对陆游的这一诗句我非常欣赏 。作为老师要上好课,其实也是功夫在“诗外”。要上好一堂生成精彩的课不仅仅是45分钟的事情,在课外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是无法用一个精确的数字来表达的,好的教师终其一生都在练这个“功夫”。 关注课堂的生成已经刻不容缓!要让每一堂课都能显示出它“生命”的魅力,我想有必要练好“功夫”。
21世纪提倡“以人为本”,学校教学呼唤有“生命力”的课堂,呼唤思维活化的育人机制。在推进新课程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坚持不懈、努力追求,从改变自身教学思维方向做起,学会从多侧面、多角度思考问题,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把握课堂上的更多的动态生成资源,从而实现最大限度的有效生成。
蒋利华 2012-5-21